防水透濕織物技術發展過程的主線是涂層和層壓織物,輔線則是高密織物。涂層織物和層壓織物由于可達到很高的防水透濕性,又可按需提供不同檔次(如高防水低透濕型、低防水高透濕型等)、不同要求(如保溫、迷彩、阻燃等)的產品而占據市場主導地位。
一、高密織物
最早的防水透濕織物是20世紀40年代初由英國錫萊(Shirley)研究所設計的文泰爾(Ventile)防雨布。它是100%棉的緊密織物,主要供部隊使用。其作用原理是織物被潤濕后棉纖維截面積膨脹,使織物中纖維間的孔隙縮小,以致水不易滲透。高密度織物的特點是透濕性好,柔軟性和懸垂性也較好,但耐水壓值較低。隨著細旦、超細旦高收縮合纖長絲的超高密織物的出現,結合超級拒水整理技術,提高了織物的耐水壓,使這類產品的防水透濕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織物輕薄,手感柔軟。
二、層壓織物
1969年由R.W.Gore開發了第一代多微孔聚四氟乙烯(PTFE)薄膜,并于1976年試制成功用PTFE薄膜與織物進行層壓復合制得的第一代防水透濕層壓織物,商品名為Gore—Tex,它具有優良的防水透濕性能,這是防水透濕織物開發過程中重要的進展。但在隨后的使用中發現,用其制成的服裝隨著服用時間的增長,防水透濕效果逐漸變差,甚至會出現面料滲水的現象。為解決這一問題,1979年日本潤工社和Gore公司合作,推出第二代PTFE薄膜,克服了第一代產品的缺點。之后又陸續開發了彈性和保暖兩類系列產品。近年來新一代Gore winds topper產品出現在市場上。隨后,荷蘭、日本、英國等國的有關企業也開發出多微孔或無孔聚氨酯薄膜層壓織物。層壓織物成為防水透濕功能產品中的主導。
三、涂層織物
1962年拜耳(Bayer)試驗室發明了具有水汽滲透性能的親水性聚氨酯(PU)。20世紀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開始研制PU微孔涂層織物和親水Pu薄膜織物。到80年代中期,以聚氨酯為代表的干/濕工藝涂層技術的研發,對開發防水透濕功能產品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國外有關產品已多達幾十個品牌。
(1)親水性無孔聚氨酯涂層
聚氨酯涂層劑中含有親水基團或分子主鏈上含有親水成分,涂層之后,溶劑揮發形成無孔薄膜,通過親水基團或氫鍵對水分子的吸附一傳遞一解吸作用達到透濕的目的。由于膜中沒有微孔,因此防水性能很好,但透濕氣性能有待提高。這類產品有英國Baxenden化學公司生產的Witeoflex、Stayeool、X—liner等,德國Bayer公司的Impraperm。
(2)微孔涂層織物
微孔涂層織物是一種遍布涂層的永久性微孔與通道系統。若這類屏障層外表面的最大孔徑不超過3 mm,織物就有防水能力,這種微孔也具有透濕的能力。一般通過濕法凝固工藝、泡沫涂層工藝或相位倒置工藝,將聚氨酯溶于易揮發溶劑中,在織物上涂上聚氨酯,溶劑揮發過程中聚氨酯凝聚形成微孔。這類產品有Toray公司的Entrant,美國Bud—ington公司的Ultrex等。
(3)親水與微孔的復合
結合親水性涂層與微孑L性薄膜特點,在微孔薄膜上加一層親水性無孔膜,對微孔薄膜進行親水性整理來改善微孔薄膜的防水性,但親水性整理要保證不影響原有的透濕氣性。如美國3M公司生產的Thintech品牌,日本Toray公司新近開發的Entrant,GII則將兩種聚氨酯材料復合,內層聚氨酯含微孔和超微孔(<0.5¨m),利用其類似“芯吸”的作用,達到防水透濕效果。
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開始,采用聚氨酯材料或復合聚氨酯、聚醚聚酯共聚物等研制親水性薄膜。此外,隨著超細纖維的迅速發展,各種用超細纖維制作的超高密織物大量涌現。同時,20世紀90年代中期,又出現了一種新的涂層工藝——放電涂層利用物理和化學手段,借助等離子體鍍膜技術,在織物表面進行改性,使其具有憎水、防水能力。進入21世紀以后,織物防水透濕技術有了更新的發展——“智能化”,由日本三菱重工公司生產的形狀記憶聚氨酯涂層織物Azeku—ra不僅可防水,而且其透濕性可由體溫加以控制。
若想了解耐靜水壓測試儀相關內容,請點擊:http://www.kyssad.com/pro/107.html
聯系人:眾測機電
手機:13573186932
電話:13573186932
郵箱:3325919032@qq.com
地址: 山東省濟南市高新區銀豐國際生物城A3-2
QQ:3325919032